查看原文
其他

唠唠我的买房计划

也谈钱 也谈钱 2022-08-24

“财务自由 500 万,买个房就没了”,这是在给大家分享我的财务自由实证时经常收到的一类留言。

但真是这样吗?

今年我和也太的一个目标就是,在几乎不影响财务自由进程的情况下把房子买了。已经有点眉目,给大伙分享一下我们的思考。

财务自由,买房变容易了

去年 8 月的时候,我写过一篇关于 财务自由 vs 买房 的思考,利用「成本思维」对比了买房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,最后发现收获不及付出,依旧维持不买 👇

如果我们从自由本金里拿出 70~80 万,也够在周边远一点的地方付一笔首付。买房可以改善居住体验,这个毫无疑问。为此我们要付出的成本是:

  • 自由计划大约要延迟 2~3 年;

  • 由于房源和价格考虑,只能买在距离当前工作地点稍远一点的,每天通勤多 1~2 个小时。居住条件虽然改善了,但真能待在家里的时间却更少了。

  • 因为距离的原因,可能需要买车,连带着出门、买东西都得开车,步行运动的时间也变少了。

没想到短短半年过去,里面几个选项都发生了变化,最关键的一条是财务自由进度超预期,扭转了整个局势。

财务自由以后没有了工作地点的限制,去看看心仪的二三线城市,房子突然买得起了。

像我们生活圈的德国南部一线城市,新房价格每平米折合 5、6 万人民币,就算买在卫星城价格也要 4 万多。”买个房我财务自由没了“,这个问题确实存在。

但既然财务自由,其实也有没有必须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理由,我们考察了隔壁“省”的二、三线城市,买在市中心价格也才 2 万左右,直接打了三折。

我算了笔账。

现实点,先买个 70 平左右的,新房大约 160 万人民币就能拿下。

首付掏个 20%,然后还月供。月供比我现在 50 平房子的租金还要便宜一些,一年开销反而能下降 8000 块。

所以买房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数学公式:

一次性开支 30 万首付,对财务自由进度影响很小,每年居住成本反而降低 8000 元。那当脑抽给自己买了个年化 2% 的定期理财得了,居住面积比现在大了 50%,还是新房,好像也挺香的?

当财务自由解锁了工作地点和时间的自由,我们的购买力就被自动放大了,兼顾财务自由本金和买房也就没那么困难了。

生活在一线圈我们考虑的常常是买个能住的房子,别的不敢多想。自从把目标放在二三线,我俩已经敢有事没事儿看看“楼王”了 

……

在我的价值观里,财务自由的优先级一直要比买房更高。因为买房并不会让财务自由更快,但财务自由却能让买房容易得多。过去几年我一直选择先积累本金,实现财务自由,然后再买房。

也经常有小伙伴问我,房价可能上涨,如果我攒够了本金但房子更贵、反而更买不起咋办?

很多家庭着急买房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房价上涨带来的焦虑,担心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,赶紧跑步上车。

但仔细想想,上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,以后还有置换需求,没准下一代还要买房呢。只要还有买卖,房价的焦虑就还在,除非一步到位以后一辈子不操心,买房解决不了房价的焦虑。

我更喜欢另一个解决方案——通过合理投资让自己的本金增速大于等于房价上涨。那对我们来说房子就不再越来越贵,而是越来越便宜,焦虑自然就淡了。

各个国家的长期历史来看,通过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增速都要高于房价上涨,美国、德国是这样,国内也是这样。

房价的焦虑,答案也许在买房之外。投资需求在买房之外解决,以纯粹消费的角度来看待买房是不是也挺好的?

……

最后也贴一下之前写过的两篇关于买房的思考,希望对大伙有帮助: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